学术研究

6165cc金沙总站与中欧6165cc金沙总站共同成功举办“数字时代的裁量正义”国际研讨会
时间 : 2025-07-09       作者:       阅读数:

2025年7月5日,由国政法大学6165cc金沙总站行政法研究所6165cc金沙总站中欧6165cc金沙总站联合主办的“数字时代的裁量正义”(Discretionary Justice in the Digital Age)国际研讨会在6165cc金沙总站海淀校区成功举行。来自日本神户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国士馆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韩国宪法研究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奥地利林茨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快手研究院等境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共计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会议聚焦算法行政的理论挑战与合法性危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行政裁量中的应用风险、自动化裁量的标准构建难题,并探索适应算法决策的新型监管框架与责任体系,旨在探索数字治理中的裁量正义。

开幕式由6165cc金沙总站行政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成协中主持。成协中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国际同仁致以诚挚欢迎同时衷心感谢国内权威学者的拨冗莅临他表示,诸位克服重重困难共探算法与法治的边界,将为数字时代构建裁量正义提供关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雷在致辞中指出,行政裁量是行政法的核心议题,数字时代的算法与人工智能正重塑行政裁量的语境。当前,我们正站在数字技术与法治文明交汇的历史节点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行政法学界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创新,同时又要坚守法治底线,保持理论定力。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中坦诚交流、畅所欲言,为构建一个技术赋能而非技术主导、既能提升行政效能又能保证个案公正的裁量正义新范式,贡献和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

6165cc金沙总站中欧6165cc金沙总站院长教授刘飞在致辞中回顾了二十年前与导师沟通博士论文选题的轶事,彼时行政裁量文献已颇为浩瀚。他表示,数字技术为这一经典命题注入了新意,但算法决策需要破解程序正义与效率提升的矛盾,数据治理也急需平衡技术赋能与权力制约,当裁量权从人的判断移交给机器运算,我们更要在变革中守住法治的内核,用理性搭建起适应数字时代的裁量框架。

6165cc金沙总站副院长、教授张力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时代下,坚守裁量正义需直面算法决策的“黑箱”隐忧,在自动化执法中保障程序公平,厘清技术赋能与权力制衡的边界。面对跨国数据治理的复杂性,须融合本土实践与全球智慧,平衡效率、公正与隐私保护。同时,人类应当构建法治共同体,协同确立算法透明性与机器裁量权等共性规则,警惕技术失控对人格尊严的颠覆可能。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算法行政的理论挑战”,由6165cc金沙总站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授赵鹏主持,共四位报告人,一位与谈人。

日本神户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教授角松生史Narufumi KADOMATSU)以《人工智能行政活动的合法性与责任性研究》为题作报告,聚焦人工智能应用于行政活动的合法性与责任归属。他首先指出,自动化行政是一个经典命题,其核心是通过决策客观化消除人为恣意性,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此带来了新挑战。其次,AI对行政合法性存在双重冲击,微观上影响个案参与者的横向合法性,宏观上冲击人民主权原则下人民到议会再到行政机关的纵向合法性,并关联行政裁量司法审查的困境。最后,他强调人机协同治理更具现实性,需警惕AI取代决策的隐蔽风险及AI辅助导致人类经验知识流失的长期危机。

北京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教授王锡锌以《AI技术如何促进裁量正义》为题作报告,着重探讨算法决策在行政与司法裁量中应用的正义性问题。他指出,裁量正义包含合法性、合理性、公平性、透明性、可问责性及裁量性等核心要素。算法技术通过减少人为偏见、提升效率与一致性、增强过程透明与可审查性以及实现动态公平调整,展现出促进裁量合理性与公正性的潜力。但同时,他也警示,算法依赖历史数据的特点可能固化其裁量偏见,过度技术化也可能削弱决策的人性化考量。因此,为实现算法正义,需构建人机协同模式,关键在于平衡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反思理性,确保算法作为工具服务于更高质量的正义,并始终保留人类决策者在价值判断和持续监督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华盛顿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教授Jane K. WINN以《从“执法式监管”到“务实治理”的美国行政法:法律在数字转型中所扮演角色的案例研究》为题作报告。她指出,现代西方监管体系面临合法性危机,传统规则制定受挫导致“通过执法实现监管”等策略的出现。她认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需以流程和机构改革为前提,核心在于采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持续改进策略和系统思维,同时,她以美国FDA推广食品安全标准和CMS推动医疗数据API为例,说明部分监管机构正通过这种务实的、基于持续改进的治理方式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试图绕过既有规则制定程序,从而为监管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

北京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胡凌的发言主题为《人脸(与其他基础身份标识符)识别在公共治理中的收益与风险》。他认为,在中国这类高度流动特征的社会中,技术手段被用于持续强化对社会实体的认证识别有其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将面部识别作为基础身份标识的利弊得失,尤其关注其广泛应用带来的滥用风险与数据安全隐患,同时追溯了不同基础身份标识的演变历程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

在第一单元的与谈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毕洪海认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取代裁量中的人为因素,但是人工智能在认知层面取代人的可能性高于意志层面。他强调,控制人工智能仍需借助诸如透明度、可解释性的传统行政法技术,并且关注从过程控制到结果可接受性的范式转换,他同时表明人脸识别等技术作为公共治理基础设施,需要警惕其演变为监控工具。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算法裁量的合法性”,由刘飞教授主持,共四位报告人,一位与谈人。

日本名古屋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教授稻叶一将Kazumasa INABA)以《日本行政裁量权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信息系统标准化视角》为题作报告,探讨戴维斯“裁量正义”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实践。他认为,控制行政裁量权是日本长期的结构性课题,传统立法框架包含日本《行政程序法》和地方分权改革,近年来随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前沿议题。日本通过《数字改革关联法》设立数字厅并推动信息系统标准化,尤其2024年《地方自治法》修订增设信息系统专章。他认为,这种标准化虽可能遏制地方行政任意性,但能否真正促进裁量权恰当行使仍存争议,日本已进入相关制度构建时期。

湖南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展鹏贺以《数字政府协同原则的规范内涵及制度展开》为题做报告,聚焦数字政府模式下协同原则的制度化路径。他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协同既是政府数字化履职的实践形态,也是规范构建的原则要求,其关键在于将抽象协同要求转化为具体组织制度。在传统行政法体系中,既有职权法定原则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形成的协同阻力,也有行政一体化原则下的组织协同动力。具体协同制度应在组织法确认协同原则基础上,由行为法结合任务目标进行创设。他主张,面对数字行政天然的协同本质,制度构建应着眼于破除当前的制度壁垒、填补规范真空,通过统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彼此兼容数据标准和框定匹配责任来实现协同原则的具体化。

奥地利林茨大学能源研究院初级研究员Michael DENK的发言主题为《人工智能在行政决策中的二分性:从提升可及性到程序保障的需求》。他认为,人工智能融入行政程序具有双重作用,既能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与可及性,例如奥地利无申请自动授权福利的模式,又带来歧视风险等挑战,因此需重构法律保护机制。保护机制的重点是全自动化决策中的保障措施,包括程序性权利保障如被听取权的例外适用、非典型个案分流机制、数据保护框架下的合规要求与监管干预,以及建立如德国石荷州低门槛免费AI投诉等特殊申诉机制,以达到效率与权利保护的平衡。

6165cc金沙总站讲师庆启宸以《少数派报告:平台经营者的报告义务及其对执法的影响》为题作报告,探讨平台运营商作为准监管者的角色演变,特别是其报告义务引发的法律挑战。他指出,类似欧盟DAC7指令与中国平台涉税新规的要求,使平台成为交易数据识别核验报送的关键节点,这种基于追溯性数据的报告制度正被用于预防性干预,其运作逻辑正如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的预测体系。然而,这一制度缺乏相应监督机制,可能削弱国家监管能力并引发正当程序问题,必须建立保障机制确保问责并保护相关方权益。

在第单元的与谈环节,赵鹏教授指出,数字技术推动的标准化虽能提升监管强度与效率,但存在忽视地方差异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在统一性与地方多样性间寻求平衡。同时,数据驱动的行政决策正重塑程序性权利,传统权利或被算法解释权等新兴权利替代。他强调,跨部门数据协同面临个人数据保护目的限制原则的挑战,需重为数据共享的建立精细的法律框架。同时鉴于平台日益增强的数据报送义务及其准公共角色定位,也需重点关注相关用户权益保护及平台责任边界。

平行单元一的主题是“算法行政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由韩国淑明女子大学6165cc金沙总站教授郑南哲Nam-chul CHUNG主持,共六位报告人,两位与谈人

6165cc金沙总站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谢尧雯的发言主题为《AI嵌入政府治理对央地分权的影响》。她提出政府部门将AI应用于制定规制决策、内外部监督将改变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优势地位对比,会对既有央地关系产生影响。在AI赋能数字政府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于不同类型的治理信息将享有不同的获取与分析优势。为此她建议加强各纵向层级优势信息的流转与沟通,并强化中央对地方技术能力的支持以推动协同治理。

日本国士馆大学助理教授飯田森Shin IIDA以《作为人工智能用户的政府:以日本地方政府为例》为题作报告,介绍了日本地方政府在引入AI方面的实际做法。重点分析了神户市AI条例的制度内容与实践路径,尤其是在使用生成式AI进行建筑拆除监管中的探索。他指出,多数地方政府将AI作为辅助工具,并强调公务员在最终决策中仍应占据核心地位,以防范自动化替代权力的风险。

香港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谢昕豫以《重塑克拉特之角色定位——行政裁量视域下的人机协同探究》为题作报告,借克拉特神话隐喻深入讨论人类与算法之间非单向控制的互动关系。认为应以技术正当程序为基础,结合场景阶段裁量基准等多维框架,重新划定人机分工与干预边界,强调在算法参与下仍需保障行政过程的合法性与可接受性。

韩国宪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Hoeun SHIN以《韩国人工智能安全评估的监管策略:以进口食品安全为例》为题作报告,介绍了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开发的SAFE-i24系统。该系统针对低风险进口食品实现五分钟内自动审核主张,尽管该系统具备高效优势,其人机混合式结构却暴露出现行法律分类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张力,提示需尽快完善技术演进背景下的法律适用结构。

香港城市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郭艾的发言主题为《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网警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及裁量限度》粉发女生事件切入,探讨AI在内容审查中可能导致的过度干预问题,并进一步对比了中国的易盾系统与GooglePerspectiveAPI,提出应警惕算法驱动的裁量僵化现象,建议以权利本位的治理理念重塑AI治理边界。

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郝安琪的发言主题为《行政执法裁量智能辅助系统的法治化建构》她在梳理智能裁量辅助系统的三种类型:提示型要素计算型与增强推理型的基础上指出后两者可能因算法封闭性要素预设等问题对人类自由裁量构成威胁。为此,她提出禁止算法最终决定”“实现一键人工凌驾”“算法透明化三项基本治理原则,以确保行政裁量的主体性不被架空

在平行单元一的与谈环节,Michael Denk研究员介绍了奥地利在数字孪生建设中的初步实践,指出该类技术可为环境评估等提供更具可视化的民主参与工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博士后王正鑫提出,在人工智能深度参与行政决策的趋势下,应当注重算法建议人类裁量之间的分权设计,避免出现责任空转与权力虚置的问题。

平行单元二的主题是“自动化行政的裁量基准”,由快手研究院执行院长蔡雄山主持,共五位报告人,三位与谈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院讲师Angelo FALSONE的发言主题为《游戏、审判与黑箱:论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危险的游戏〉》。他以小说《危险的游戏》为引子,指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并未催生全新问题,而是加剧了既有困境,如长期存在的审判偏见与程序模糊性。他指出,自动化可能使人们在法律意义上更易产生负罪感,甚至与司法程序更加疏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6165cc金沙总站讲师孙其华以《张力与弥合:行政自动化裁量场景下算法解释制度的体系化构建》为题作报告。她认为,自动化行政裁量中机器学习算法引发的“算法黑箱”问题凸显了算法解释机制的三重实践张力:制度规则与技术复杂性、赋权模糊与场景泛化、因果关系弱化与责任过重。为弥合张力,需基于比例原则明确不同场景下的解释路径与技术方案,固定并公开解释过程与结果,借助技术手段使算法接受外部验证审查以确保解释有效,并构建包含路径选择、标准设定与责任分配的体系化算法解释制度。

明斯特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王玉瑛的发言主题为《全自动化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的可兼容性证成》。她主张,全自动化行政行为适用法律保留原则需依重要性程度区别对待,若涉及简单程序事项无需额外授权,若涉及基本权利时则需单独法律授权。她表示,德国法排除全自动化行政与自由裁量的兼容,是因为“不确定法律概念”将司法审查和行政裁量衔接的特殊机制,而我国并无相同法理障碍。需承认全自动化与行政裁量难以完美融合,但也可以通过裁量规则化、技术的个案考虑功能实现、程序补正实现有限兼容。

6165cc金沙总站中欧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陈钰以《从“证明贫困”到“监控贫困”?——福利自动化中的数据权力与个人权利》为题作报告。她指出,中国社会保障数字化以建设服务型政府、“政策找人”、防止欺诈等为正当性依据,重塑了福利裁量逻辑,既提升了信息获取与监督能力,又改变传统行政给付模式。但在权利视角下,个人信息收集是为给付的启动要件,这导致“同意-授权”机制失灵,算法裁量易忽略隐蔽需求或引入无关因素,并加剧个人权利与数据权力失衡,这需要通过重构证明责任等工具调和矛盾。

6165cc金沙总站博士研究生许峭的发言主题为《论行政自动执法在行政诉讼中应适用“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他指出,行政自动执法实践中,半自动执法因算法不透明和技术依赖等问题,异化为全自动执法,侵害相对人程序权益并增加执法错误与道德成本。效能与公正的价值冲突是执法异化的根源,仅增设陈述申辩程序既无法保障权益又损害执法效率应通过行政诉讼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严格证明标准,以司法救济纠正执法异化问题。

在平行单元二的与谈环节,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成原慧Satoshi NARIHARA肯定了分享内容的价值,指出文学案例揭示了司法神秘化对个体道德感知的影响,强调政策制定与裁量中,文献选择应反映价值判断,并赞同孙其华讲师关于算法公开的观点,认为单纯公开源代码虽不足以让公众理解,却为专家审查提供基础,能有效促进外部审查。华南师范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马颜昕认为实践中行政机关受限于能力往往以形式审查代替实质审查,难以履行高标准审查要求司法结构与实践错配源于算法可解释性问题,主张授益行政领域仅可小范围适用自动化行政需补充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被排除,而负担行政高频小微处罚外均不应适用自动化行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矫姝主张,自动化行政要实现纵向的公平,即人民主权,算法公开可部分解决民主性问题,并重点依靠不同情境下解释制度的建立,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算法行政下的新型监管”,由稻叶一将Kazumasa INABA)教授主持,共四位报告人,两位与谈人


郑南哲(Nam-chul CHUNG)教授以《数字时代的公共行政自动化决策与法治》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韩国数字化行政以《行政基本法》为框架,规定自动化决策仅限非裁量事项,在其推动电子政务便捷服务的同时,面临数据集中化引发的隐私泄漏风险,自动化裁量权界定模糊困境,以及AI决策冲击民主程序及责任归属争议等法治挑战,亟需构建裁量控制机制与法律适配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165cc金沙总站副教授赵精武以《人脸识别技术的分级分类范式转向》为题作报告,主张人脸识别技术需平衡创新与权益保护。认为,人脸识别可拓展性非接触性特征导致风险呈现综合性,治理关键在于构建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通过定性评估个人权益影响与定量分析安全风险,精细化划分技术风险等级,设定差异化监管要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技术安全应用。

 

成原慧Satoshi NARIHARA)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数字社会的裁量正义,社会5.0与敏捷治理》。他指出,日本在后疫情时代提出社会5.0愿景,意图通过AI与大数据构建高度集成的数字社会,但面临数字化转型滞后治理机制僵化等挑战。该愿景隐含两大矛盾:一是技术驱动的自动化系统与公民个人自治权之间的张力二是敏捷治理要求的灵活监管与法治稳定性之间的冲突。他主张,应通过实体规则约束和程序规则制衡,控制政府及科技巨头在新型治理中获得的广泛裁量权,以实现裁量正义

马颜昕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行政裁量中的算法使用限制》。他认为,自动化行政中,算法裁量主要作用于分析决策环节,分为辅助裁量与全自动裁量。辅助裁量需满足比例原则且避免取代人工判断传统理论因裁量怠惰风险否定全自动裁量,但其在立法灵活性或效率需求下仍具适用空间。他主张,应当结合立法目的比例原则及特别规范细化规则,平衡行政效率与权利保障。

在第五单元的与谈环节,北京交通大学6165cc金沙总站讲师陈子君聚焦前两位报告人的发言指出,技术信息的广泛提供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客观上扩大了行政机关的裁量空间,因此在规制裁量权行使时,必须充分关注数字环境下行政相对人角色能力及权利保障需求的变化。6165cc金沙总站讲师张学府则针对后两位报告人的内容强调,实践中广泛存在的裁量基准源于基层对确定性规则的自发需求,这种内生机制对规范裁量权至关重要在数字治理背景下,需思考如何将基层对规则的依赖与敏捷治理算法应用等新型治理工具有效融合。

闭幕式由6165cc金沙总站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马允主持。马允副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融汇海内外智慧,交流成果丰硕。

Jane K. WINN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探讨了技术发展给多国行政法带来的共性新挑战,如生物识别治理平台选择电子行政行为性质及诉讼中的证明问题。同时,研讨会讨论呈现多样性观点,如成本收益分析存在效率至上和以人为本的张力,人工智能透明度提升与潜在危害并存。她主张,现有治理机制需创新应对技术革新,日本学者提出的敏捷治理作为持续改进模式值得借鉴。

角松生史Narufumi KADOMATSU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发展两大挑战,本次会议汇集23位演讲者从多角度探讨数字时代的裁量正义,成果丰硕。他表示,感谢与会教授提供宝贵国际交流机会,强调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社会之际,面对面交流对维系情感联结与深入对话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成协中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数字时代政府监管能力无可避免地增强,活动受控范围扩大,此挑战具有全球共性,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尽管新技术困境全新难料,法律规制存在预见困难,但可探索软法思路以超越传统硬法框架。他表示,特别感谢与会域外学者克服酷暑参会,珍视友谊并期待再聚。

最后,马允副教授宣布会议闭幕,她表示,期待未来再聚,并祝愿各位嘉宾珍视过往、把握当下、共创美好未来。

(撰稿人:孙程兴 浩树奇)

(图片:田雨旸 石佳乐 郭艾)

版权所有:6165cc金沙总站(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